转载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DgxMjEwMQ==&mid=2651148177&idx=1&sn=5569dce7eda3dbadcc4e7208b16d3b12
3月28日至31日,由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举行。作为大会的活动之一,3月29日,2025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成果发布会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学界、业界及媒体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从业人士共同见证中国科幻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中国科幻产业未来发展前景。
发布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王春法指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需回应时代关切,审视技术革新影响,注重文化与科技融合。他提出在全球文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科幻作为拓展性强的文化形态,是国家叙事能力的核心,也是塑造未来文化景观的关键。
以下我们根据王春法的讲话原文,并结合发布会上专家对《2025年中国科幻产业报告》等多份报告的分析,探讨如何依托科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机制与方向,一起来看→
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
在这春意融融、万象焕新的时节,我们齐聚一堂,参加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成果发布盛会,共同探讨如何依托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内在机制与发展方向。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向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业界同仁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自2020年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合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学术理念,广泛联结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政策咨询与学术研究,在智库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开创性成果。尤其是《中国科幻产业报告》,系统记录了中国科幻产业的蓬勃发展轨迹,见证了中国科幻产业的崛起速度与产业规模的跃迁——从2016年的百亿量级增长至如今的千亿量级,彰显出中国科幻产业在全球文化与科技融合大潮中的独特竞争力与强劲发展动能。
《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到1089.6亿元,与2023年的1132.9亿元基本持平,减少了约43亿元。这一减少额度恰好接近于《流浪地球2》的票房收入,该片票房超过40亿元。由此可见,一部优秀作品所能产生的产值对产业整体具有显著影响。
在此,我提出三点考虑与大家交流:
其一,回应时代关切,积极探索科幻产业作为新生创新形态的时代使命。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时代洪流中,如何赋予科幻创意产业更强的创新动能,使其成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和新生领域,已成为关乎未来文化形态的重要命题。以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为依托的创意产业是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方向,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最新信息网络科技的重大突破,不仅推动文化形态快速迭代升级,而且不断重塑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逻辑与传播机制,深刻改变着知识形态的塑造路径与审美经验的构建模式。科幻产业作为兼具科学理性、人文关怀和产业创新的文化创意新形态,天然立足于技术跃迁与思想变革的交汇点,既承载着创意叙事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又映射着科技演进的内在逻辑,还昭示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其独特的创造性想象机制推动科学认知的边界不断拓展,更在观念变革、技术伦理、产业创新等层面发挥深远影响。在文化、教育、科技乃至经济等领域,如何充分释放这种创造性想象力的创新价值,使其成为知识体系重构的媒介、科技伦理探讨的场域、产业升级的创新引擎,值得我们持续深入探讨。
《2025中国科幻产业消费市场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中国科幻作品内容质量、表现力与原创性方面的高度认可,特别是在时空想象、未来城市等元素上,反映出公众对作品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的高度期待。消费者普遍对中国科幻产业的未来持乐观态度,尤其对资金投入与产业宣传呼声强烈,表现出对科幻产业创新与突破的迫切需求。
其二,深刻审视技术革新对科幻产业的深远影响,构建科技进步与产业创新的协同发展机制。
科技进步不仅是科幻创意的催化剂,更在深层次上塑造着科幻产业的生产范式与传播机制。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虚拟现实、区块链等信息网络技术的跃迁发展,科幻创作的生态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内容生产的边界不断拓展,叙事模式与体验方式亦随之重构。最新科技进步的赋能,使得科幻叙事从文本形态不断向沉浸式、交互式、多模态方向延展,推动着科幻创作的艺术表现力持续进化提升,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原创性、社会形态变化与文化深度发展的诸多命题。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依托科技进步的支撑和启示,通过科幻创作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前景和可能形态进行更具科学性和可能性、更加丰富深刻的创造性预设?”“如何在技术介入与文化表达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确保科幻作品不仅在形式上顺应科技浪潮,更在思想深度与文化厚度上保持应有的张力?”“如何推动技术与科幻实现真正的双向驱动,即不仅让科技拓宽科幻创作的想象力疆域,更让科幻思维以其前瞻性和批判性,反哺技术伦理的探索、科技创新的方向感及人类未来图景的塑造?”技术革新与科幻发展的交互作用,已不仅是产业层面的协同议题,更是关涉知识体系变迁与文明进程演化的关键命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2025中国科幻技术装备产业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科幻技术装备产业的营收总额达275.07亿元,显示出技术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特效制作和云技术成为核心技术驱动力。报告特别指出,2024年是中国科幻产业从“内容爆发”迈向“技术驱动”的关键节点。未来,随着中国科幻产业规模持续延拓,科幻技术装备领域的贡献率有望增长。细分领域如脑机接口交互设备、量子计算辅助内容生成或将迎来爆发点,重塑科幻体验边界。
其三,建构健全科幻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提升中国科幻的全球影响力。
在中国科幻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如何从内容创作、产业布局、市场拓展、政策支持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建构兼具中国特色与全球竞争力的科幻产业创新生态,已成为关乎未来全球文化发展格局的重要议题。科幻创作既是科技与艺术的重要交汇点之一,同时也承载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表达的重要使命,科幻产业创新生态的完善程度,不仅关涉中华文化在全球叙事体系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在未来产业技术方面的全球地位和引领能力。面对全球科幻产业格局的加速重塑,中国科幻的崛起既要依托基于创造性想象的内容生成能力,更要强化原创内容的孵化能力,促进科幻文学、影视、游戏、装备、文旅等领域的高强度互动,塑造独特的叙事体系与文化标识,通过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在全球市场中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科幻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本密集等多重特征,其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还在于构建完善的资本、人才、技术支撑体系,提升产业链的整合效能,推动优质科幻IP的国际化运营,使中国科幻真正迈向全球化舞台。
《中国科幻海外新兴市场传播报告(2022—2024年)》显示,中国科幻海外新兴市场整体热度飞速攀升,巴西市场断层领先;科幻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其中游戏表现最为抢眼。2022至2024年间,海外新兴市场媒体报道数量呈下降趋势,对中国科幻的报道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偏好。
科幻是眺望未来的窗口,更是文化自信与科技自强交融的沃土;科幻产业是未来产业的创新实验场,也是科技认知方式变革的文化载体。在全球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借助科幻这一具有高度拓展性的文化形态,提升国家叙事能力、塑造未来文化景观,使中国科幻在世界科幻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时代课题。让我们以此次成果发布为契机,携手共进、开拓创新,共同书写中国科幻助力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的时代篇章!
谢谢大家!
重磅发布!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
排版:沈 丹
编辑:林雪琪
审定:李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