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佳作评介】科学图式化的创作尝试——“太空地图”系列的创作体会
最新动态
【佳作评介】科学图式化的创作尝试——“太空地图”系列的创作体会
2025-04-0713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孩子们的书桌旁和中小学教室里,挂上一张太空地图,让他们“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胸怀宇宙”。我相信,从小看着太空地图长大的孩子,一定会比其他的孩子拥有更加远大的理想,更强的人类责任感。

2020年4月24日,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正式命名为“天问一号”,该名称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紧接着,“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2020年5月17日,在荒凉的月球背面,“嫦娥四号”着陆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着陆在月球背面的航天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缓缓醒来,迎接它们在月球背面的第500个地球日。2022年底,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投入运行。

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一系列成就,在青少年读者中激发了持续的“太空热”。而早在这股热潮之前,就已经有许多青少年对这一领域充满好奇了。“火星叔叔”的“太空地图”系列正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而创作的,并期望它们能成为引导孩子们进入太空领域的钥匙和培养他们探索精神的天地。

宇宙那么大,你想看些啥?“太空地图”系列,包括一本图文书《太空地图:火星叔叔带你游太空》,以及四幅太空地图—《月球全图》《火星全图》《太阳系全图》《宇宙全图》。“火星叔叔”带孩子们漫步到宇宙尽头,探索未知的边界。


一、让孩子“仰望星空”



人类天生就有好奇心,希望了解未知事物,因此会对太空宇宙感兴趣。人们对太空宇宙的兴趣几乎不分年龄,不分学历,不分职位。

太空宇宙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基础教育中天文航天课程的缺失,成年人与孩子对天文和宇宙的了解差别不大,甚至很多孩子的知识储备常常超过成年人。

创新是未来人才的第一素质,好奇是人类创新的源泉。太空探索的本质是鼓励创新、鼓励探索,使人类在认识宇宙的过程中用科学武装自己;探索太空的过程允许冒险,允许失败,允许人类的好奇心得到充分释放。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阶段参加过天文和航天活动的学生,今后更有可能选择科技作为职业,成为未来一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且终生关注科学发现。

个人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自身的认识程度,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程度。而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除了生存必需,我们如今所享用的绝大多数文明成果都源于人类的好奇心。

地球已经不可能有新的大陆供我们去发现,也很难再有大规模的新物种产生。当我们对地球和地球生物的了解与日俱增时,就会对它们的存在越来越熟视无睹,甚至认为地球万物本该如此,没什么可奇怪的。就在我们对地球万物产生审美疲劳,试图把整个地球都数字化后存进电脑的时候,宇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世界之广袤和宇宙之无穷。


二、帮助树立孩子的“宇宙观”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前途取决于他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谓宇宙观,其实就是更大的世界观。

天文学是一门塑造性格的学科。满天繁星,不仅让我们深感好奇,更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一个仰望星空的孩子,所拥有的世界观将会与众不同。“太空地图”系列,是一线青年科学家献给孩子们的科普读物,将给青少年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孩子们是通过对身边的事物来认识世界的,所以他们的世界观实际上是当地观,如果能上升到国家观、地球观已经很不容易。但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日千里,在望远镜发明之后的400多年来,人类发现了大量过去不曾看到的宇宙奇观和蕴含其中的科学原理。在进入航天时代以来的60多年中,人类进入了太空,建立了空间站,登陆了月球,未来20年还将登陆火星。

在火箭的推送下,航天器把各类仪器送到这些遥远的天体上展开探索,让人近距离地观察这些异星上的奇景。“太空地图”系列把我们对地球、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前沿探索的成果,以简单直观的图示方式展示出来,让孩子们从太空视角认识宇宙中的地球,从而体会到地球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三、“太空地图”系列的“高、新、齐、美”



作为中国第一套“太空地图”,在创作过程中,我们集天文和航天知识于一身,力求体现“高、新、齐、美”四大特征。

所谓“高”,是指它的视角在地球之外。“太空地图”系列站在宇宙视角,认识地球和人类。从地球出发,先后探索月球、火星,然后是整个太阳系,最后是银河系和整个宇宙。配上学校里经常使用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越来越广阔。浩瀚的宇宙,壮丽的星空,让人类的目光更加深邃,心灵更加宁静,道德行为遵守规则,为人处世态度谦和。

所谓“新”,是指它的知识内容紧跟时代。在《月球全图》和《火星全图》中,“火星叔叔”对人类探索月球和火星的过程,做出了细致入微的总结,连每个航天器的发射时间、降落位置都收录了。更有甚者,在图中还标注了各种自然景观的名称和位置,包括环形山、月海、山脉等。而在《宇宙全图》中,“火星叔叔”用图片与文字共同构筑了宇宙大爆炸至今的时间轴,看起来更为美观;还让读者从不同的电磁波窗口,看到同一个宇宙的不同景象,就像给一个人进行全面体检一样。这种以图说话的方式,在诸多的太空科普读物中,称得上是独一份。

所谓“齐”,是指它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在“火星叔叔”的倾力打造下,四张“太空地图”中包含了海量的、跨学科的太空知识。从八大行星的详细数据,到月相变化和火星探测的历史;从月球背面有没有外星人,到火星上的人脸是不是真的;从银河系的中心是什么,到宇宙究竟有没有尽头。读者感兴趣的问题,在图中几乎都可以找到答案。不仅如此,月球上以中国人姓名命名的环形山、火星上的地名和经纬度、宇宙中的“创生之柱”等颇有意思的太空知识,也会让读者大开眼界。可以说,一本图书和四张挂图,就可以让读者在家里拥有一整个宇宙。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在上面查到。而精美的图片则可以吸引他们,从一张图进入宇宙探索领域。

所谓“美”,是指它的版式设计精美大气。作为挂图,它的设计称得上精美,别看知识点如此海量,压缩到一张图上,不仅没有拥挤感,反而显得大气,很好地诠释了宇宙的广阔。它的大小也相当合适,挂在卧室或书房里,让孩子随时仰望星空,掌握太空知识;挂在教室里,作为教具展现宇宙之美,或是让学生们在课后扩展学习,都是相当合适的;挂在课外活动室里,给学生们提供太空活动素材或参考,同样十分适宜。


四、科学性与可读性的兼顾



旅行是很多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太空地图:火星叔叔带你游太空》,以模拟未来太空旅行的叙述形式,由行星科学家的化身“火星叔叔”,作为本次行程的向导,带领孩子们乘坐载人飞船,从他们最熟悉的地球出发,先到月球,再到火星,然后是太阳乃至整个太阳系,最终冲出太阳系,飞越银河系,抵达宇宙的尽头。

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是该书最大的特点。比如,在回答“为什么太阳比原来胖了?”时,“火星叔叔”的答案是:它的胖是工伤——积劳成胖。在整个旅程中,“火星叔叔”用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每个“景点”的各种景观。不仅介绍各种天体的详细数据,讲述它们的环境特征,更会揭示宇宙现象背后的奥秘,比如黑洞的成因、宇宙的边疆、冥王星为何被踢出太阳系“行星班”等。除去我们都很熟悉的八大行星、月球、太阳的种种画面,想知道太阳黑子什么样,想看看“宇宙大爆炸”的场面,想了解银河系的全貌……书中都能找得到。

当然,作为资深科学家,“火星叔叔”也不能只做“摄影师”。书中还有很多航天器的写实照片,比如载人飞船、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等,满足了孩子们对于航天的好奇心。至于冰冷的行星数据,不用担心,“火星叔叔”看图说话,将它们处理成图片,与行星的外表相结合。这样,孩子们不用面对枯燥的图表,就可以直观地了解知识了。

通过“火星叔叔”的引导,仿佛把孩子们带到了太空中,让他们去感知,去了解,去认识不同星球的地形地貌、物质成分、表面环境、内部结构,就像在地球上游览一样。


五、挂图形式的直观展现



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技术工程是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四大领域,而其中,地球宇宙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但中小学老师上课有畏难情绪的主要领域。为此,作者针对新发布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系统梳理课标中要求的学习内容,创作了《月球全图》《火星全图》《太阳系全图》《宇宙全图》四张挂图,把教科书中让中小学老师和学生们倍感困惑的月食、月相、八大行星等天文知识,以及太空探索的历程,都以挂图的形式直观展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月球全图》集中展现与月球这颗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相关的内容。作为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是永不坠落的天然空间站,是人类走向深空的前哨站。

“荧惑守羽林,震雷诧冬瑞。天象已云然,人事犹尔耳。”《火星全图》通过一系列图件的组合,集中展现了火星探测的最新成果。火星,作为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的行星,是人类未来的希望之星,也是人类最有可能大规模移居的星球。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太阳系全图》让孩子们从遥远的深空看地球,认识到太阳系是一个大家庭。“水金地火岩石星,木土天海气态星。”地球只是阳光照耀下的一粒微尘,是位于太阳系宜居带中的第三行星。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全图》使孩子们认识到,所谓的宇宙,其实是一切时间和空间、物质、能量的总和。

一图胜万言。在一些西方国家的中小学教室里、走廊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张贴着很多科学图片。这些图片融合了科学与艺术,既有主视觉设计,突出中心,又通过一系列图片和简要的文字,融合不同年级要学的各学科知识,是老师教科学、学生学科学的重要帮助。

由于我们历来不太重视科学图片,也缺少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科学图片的创作在中国并不多见。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创作了“太空地图”系列科普图书,把国内外太空探索的最新成就,通过科学图片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把“新课标”要求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大核心素养,蕴含其中。

当然,“火星叔叔”不过是万千追寻宇宙梦的好奇者之一。从万户未实现的“升天”之梦,到阿姆斯特朗的“这是人类的一小步”,再到“勇气号”的火星冒险,人类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从未止步。浩瀚的宇宙、璀璨的星空、炽热的太阳、晶莹的月亮,无不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他们憧憬着邂逅嫦娥与吴刚、惊叹于哈雷彗星的壮美、期待去火星安家的日子。“真的有外星人吗?”“宇宙有边界吗?”“宇宙之外是什么?”他们总是这样问“火星叔叔”。

但“火星叔叔”想告诉孩子们的,不只是数据和名称。在他看来,充满谜团的宇宙,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加广袤;看似无比巨大的地球,在宇宙中不过沧海一粟。因此,太空之旅会改变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们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

对孩子们来说,宇宙如同科技创新的跑马场,足以让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驰骋。而他们对太空的好奇,对宇宙的向往,对未知的探索精神,都需要有效引导。正如托勒密的星图、伽利略的望远镜,一套优秀的科普图书,可能就能让他们走上“寻访太空”的征途。“火星叔叔”衷心希望,这套书能让青少年读者勇敢追梦,通过实践与创造、学习与感悟,设计出新型航天器、月球基地、火星城市……将梦想照进现实,为人类的航天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作者:

郑永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来源 / 如何为孩子书写科学: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

END

排版:沈 丹

编辑:林雪琪

审定:李红林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