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创作感悟】做传达中国声音的创新科普形式——《多样性的中国荒漠》创作访谈
最新动态
【创作感悟】做传达中国声音的创新科普形式——《多样性的中国荒漠》创作访谈
2024-07-018

提要:本书是作者“一滴水生态摄影丛书”的第四部,着眼于全中国的视角,定位于全中国的生态保护成果,向世界传达自然生态保护的中国声音。作者的工作经历和爱好为创作积累了大量文字和照片等素材,创作中延续了用最简朴语言做科普的创作思路,采用图文并茂的“生态摄影”的创新科普形式来讲述科学的道理和故事,填补了中国荒漠领域科普的空白。


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贯穿创作始终

问:《多样性的中国荒漠》是您“一滴水生态摄影丛书”的第四部。您做这套丛书时有什么样的宏观计划?

答:创作这套书的背景是这样的。20世纪末,国家林业局党组提出将“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即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作为新时期林业工作的主要中心任务。这是国家林业局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由林业生产为主向生态保护为主转化的重要时机中提出来的。此时,我们中国整个社会才刚刚从贫困中逐步解脱出来,生态环境的保护才刚刚提上议事日程,公众的保护意识也才刚刚萌芽。

我大学一毕业,就一直从事自然保护方面的工作,既有基层第一线技术工作的坚实业务基础(从一名普通的森林资源调查队员做起),也有在国家自然保护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原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工作的行政决策视野,同时我还在兼职高等教育(北京林业大学)培养自然保护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生。这样的经历使我深刻地体会到,要搞好我们国家的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光有政府的推动、科学家的努力和成果、学校的人才培养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有全社会的共识,民众的自觉参与才能真正做好。因此,在全社会、全体民众中进行有效的科普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1世纪初,北京要举办奥运会,百年梦想举国欢腾,奥组委需要反映“绿色奥运”的宣传品(“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宣传品都比较好找),当时又鼓励人人参与奥运,我就想我能不能为中国的自然保护宣传做点事呢?刚好五个福娃的吉祥物公布出来了,我就联想到大熊猫、藏羚羊、鱼分别是与森林、荒漠、湿地生态系统紧密相连的,燕子可以寓意为燕子高飞俯瞰大地、展示中国的美丽大好河山,而火娃这个唯一的人的形象可以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奥组委赞赏我这五个福娃五个主题的创意,支持《一滴水生态摄影集》一书不仅可以作为奥运会的礼品赠送各国贵宾,而且允许我在书中使用“2008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及“五个福娃”的形象。

第一本书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信心,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2011年“联合国森林年”,为了展示中国森林的丰富多样,展示这些年来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森林、绿化祖国、为中国乃至全球做出的巨大贡献,我出版了《多样性的中国森林》,并作为中国政府的礼物送给了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秘书长。2014年第三届湿地文化节,为了总结中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并正式启动湿地保护工作30年来的成就,展示中国为世界湿地保护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重大成果,我出版了《多样性的中国湿地》。这几本书的出版,不仅是给我们国家的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增添了光彩,也对向社会普及生态科学知识、进行宣传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的很多好评,《多样性的中国森林》还获得了中国林学会的“梁希科普奖”。

之后,中国的自然生态保护事业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思想指导,把我国的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问:在进行《多样性的中国荒漠》创作时,有哪些特殊的创作考量?

答:《多样性的中国荒漠》的创作缘起于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将在中国召开的重大消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是《21世纪议程》框架下的三大重要国际环境公约之一。我认为又一个重要历史机遇到来了,于是,《多样性的中国荒漠》应时而生。

在文字编辑和图片编辑的共同努力下,该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全球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很多类型的荒漠,荒漠生态系统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中国这些年来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师法自然”的结果。这一理念不仅贯穿本书6个章节,在书的最后还专门列出生态思考部分,讲述我们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挑战,荒漠化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成就,融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做填补中国荒漠领域空白的科普

问:《多样性的中国荒漠》填补了中国荒漠领域科普的空白,您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片空白的存在?

答:在许多人看来,荒漠是生命禁区的代名词,因其干旱、荒芜、空旷且环境严酷令人畏而远之。沙尘暴的危害、沙化土地侵蚀等更是被人诟病,被视为“地球的癌症”。荒漠生态系统是一个人类最陌生、最畏惧、最缺乏正确认识的地球生态系统。森林、湿地、草原等,人们愿意去亲近,平时生活中也容易得到经验和体会。荒漠却不一样,荒漠其实离人很远但又很近,它在那里静静躺着的时候,没有人要想去亲近它——它很遥远;但当它发起威刮起沙尘暴来,人们这个时候想躲都躲不了——它又很近很近。要让人们自己去亲自感受、实地体会荒漠,是绝大部分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图文并茂的生态摄影就是进行科学知识普及的最好方法。

问:在本书创作过程中您面临过什么样的困难,又如何解决的?

答:资料不全是本书创作面临的极大困难和严峻挑战。目前,我国荒漠科学研究的基础比较薄弱,成果较少。现成的、可以利用的东西不多。例如,荒漠生态系统自然地理区划就是一个空白,怎么来分区分类?从哪里下手?由于人们长期对于荒漠生态系统的不了解、不重视,我国目前还没有颁布过权威统一的荒漠生态系统自然地理区划。本书采用的办法是,从郑度院士的生态地理区划出发,参考孙鸿烈院士主编的《中国生态系统》,吴征镒院士主编的《中国植被》,张荣祖先生主编的《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参考申元村、卢琦等专家对中国沙漠、戈壁地理区划的研究成果。经过整理提炼,本书将中国的荒漠区划为六个部分,并经实地调查研究,摒弃了将青藏高原统划为高寒草地的传统观念,将中国荒漠区的南界推到了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等。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过本人的认真学习和思考,在书中大胆提出了荒漠生态系统有防风固沙、土壤保育、水资源调控、生物多样性保护、初级土壤提供、沙尘全球环境增益等生态服务功能。

图文并茂的“生态摄影”科普创作理念

问:《多样性的中国荒漠》一书中,您讲述了大量的故事,这些故事与您拍摄的照片相得益彰。本书有别于一般的以摄为主的摄影集,是著述与摄影并重,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答:科普创作的精髓应该是用“最简朴的语言”,即普通大众都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讲述深奥的科学道理和科学故事。当今时代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也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我们使用的“最简朴的语言”,除了注意文字的简朴准确表述以外,应该包括现代的手段——图片、视频等。在很多地方,一张精美图片的效果往往强于几百、上千个文字的描述。

因工作和使命驱动的关系,我常常穿行在中国大地上的林区、沙区、湿地和草原上,在各种各类的自然保护区里考察,与各种野生动植物打交道。在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有很多文字报告讲不清楚的事情,用一张或几张照片就能够说明问题,这使我坚定了“工作需要摄影、摄影促进工作”的信念,也让我创立并逐步完善了“生态摄影”的理念。用摄影加文字说明的方法来讲述精彩的生态故事,既能够充分讲清楚生态关系,又能形象生动说服力。

“生态摄影”的概念从提出至今已经20多年了。生态摄影从无到有,现在已经被社会所接受,我做了一些工作,感到非常自豪。我更应该身体力行,高举生态摄影的大旗,从理论到实践,做好引领。中国科学院李文华院士在看过《多样性的中国荒漠》书稿后,说过这样一段话:“用生态摄影的方法来讲述科学的道理和故事,这种方法值得鼓励。尤其是我们处于一个快节奏的读图时代,让公众在欣赏美丽图片的同时,了解到荒漠生态系统的科学知识,促进对于防治荒漠化的思考和积极的行动,这对于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大有裨益,对于传播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都是非常有利的。”

问:从生态摄影的创作方法,到具体的科普图书创作手法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答:用生态摄影的方法与用文字或用普通摄影集的方法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生态摄影是集成了有关科学研究的成果,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进行科学普及的,让读者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欣赏精美图片,通过读本书对各种荒漠的分类、形态,各种沙化、荒漠化土地,各种荒漠动植物种等有一个直观生动的感受。生态摄影有别于传统摄影,它坚持用生态文明理念观察和解读自然生态保护;它要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它希望给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带来生态的思考。出一本生态摄影集并不是一堆照片文字的罗列,而是要讲述能够引起人们思考的生态故事。《多样性的中国荒漠》力争做到一张照片讲述一个生态的、物种的小故事,一个章节讲述一个区域荒漠生态的中故事,一本书讲述一个中国荒漠的大故事。

其实,现在呈现给大家的《多样性的中国荒漠》这本书,最后真正采用的图片不到300张,但这背后是数十万张图片的强大支撑。要出版这样一本生态摄影集,起码要有85%以上的积累才敢动手,然后在编辑过程中,不断地查阅、收集整理科学资料;不断地请教专家、反复研讨问题;不断地调整思路、修改书的结构和篇章;不断地调进调出图片……这些都贯穿在几年编辑出书的始终。另外,在编辑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发现了空缺,还必须再去现场补拍图片,找资料补文字,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几十年知识、经历、摄影和经验的积累,要完成它是不可想象的。

在具体的科普创作手法上,我常采用比喻的创作手法。例如,我在书中将荒漠比喻成地球的“脾”。过去我们将森林比喻为地球的“肺”,把湿地比喻成地球的“肾”,而把荒漠比喻作地球的“脾”还是第一次。按照中华五行学说,肺主气,肾主水,脾主土。这样自然界气、液、固三状态,气、水、土三要素都全了。把地球拟人化的比喻,让人感到更便于理解、更容易亲近,从而更愿意去珍惜它、爱护它。这是如此比喻的初衷,也是科普读物容易让读者印象深刻、容易记住的有效手段。


“中国荒漠”科普创作传达“中国声音”

问:您最想通过这本书向世界传达哪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

答:长期以来,中国面临的荒漠化威胁、沙尘暴危害等是非常严峻的,世界各国也非常关注。近几十年来,中国政府和人民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在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和荒漠化防治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荒漠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已经占到国土面积的5%以上,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5年一期)保持“双减少”(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国际社会保护和治理荒漠生态环境树立了标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在此时刻,“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确定在中国召开,是有着特定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国际影响的。

另外,中国正在推进有全球重大意义的“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沿线所涉及的60多个国家都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不同程度地遭受着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的危害,是世界上荒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的防沙治沙,扩大国际合作,共享防治经验,为沿线国家提供“中国模式”,为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国际会议在中国召开的重大历史时刻,正是我们宣传中国荒漠生态系统保护,防治荒漠化、向全国人民及国际社会分享和普及中国防治荒漠化成就的绝好时机,这就是促使我创作《多样性的中国荒漠》一书的最大推动力。

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此书作为珍贵礼物,赠送给了190多个国家、20多个国际组织的贵宾和代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荒漠的精彩故事,产生了较好的国际影响,也相当于做了一次全球的荒漠科普宣传。该书还送给了与会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该书在国际国内的管理高层以及民众宣传中都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问:围绕中国的生态保护,在国际上传达中国生态保护的声音,未来您还有哪些创作计划?

答: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过程中,社会和民众需要更多的自然生态精神食粮,需要大量的自然生态科普作品。迄今为止,我花费了十余年,出版了这种类型和体裁的4本书,受到了社会人士和自然保护工作者的热情欢迎和大力支持。这些书不仅向中国的读者做了科普,也向世界各国的读者做了科普,我感到非常幸运和高兴。

在未来,我还将竭力去继续编写中国自然生态方面的科普书。我希望能够继续延续和深化我前面几本书的脉络宗旨,集中精力陆续做好这部丛书的后续系列书,要求标准和质量都要更上一层楼。2021年第15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在昆明召开,这又是一个向国际、国内社会和公众宣传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机会。为此,我积极筹划了一本有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书,定名为《多样性的中国野生动物》,也作为一滴水摄影丛书的第5本。

我相信随着这一系列作品的出版,将在进一步提升民众生态保护意识的基础上,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中国的生态保护成果,传达中国的生态保护理念方面起到积极良好的社会效果。

作者简介

陈建伟: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过100多部(篇)科普作品,其中,《多样性的中国荒漠》获评科技部2019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来源 / 科普创作与编辑: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

END
END
END
END

排版:沈 丹

编辑:闫进芳

审定:李红林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