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延安第一位红色科学家
最新动态
延安第一位红色科学家
2025-07-071

编者按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高士其成为最早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留美归国科学家,被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人盛赞为“中国红色科学家”。


高士其,我国科普事业的先驱,科普作家,延安第一位红色科学家。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写下数百万字的文章,引导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被亲切称为“高士其爷爷”。

图片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众多爱国人士纷纷以不同方式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民族危亡的暗夜里,延安像一座革命的灯塔,无数有志青年满怀激情,奔赴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此时,高士其和无数胸怀理想的知识分子一样,即将踏上奔赴延安的旅程。有所不同的是,高士其是第一个前往延安的留美科学家,而且当时的他已身患残疾,这趟旅途注定充满了艰险和不凡。


图片

高士其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字不要钱”


高士其,原名高仕錤。1918年,他考取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现清华大学),在校期间,他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五四精神在他心中扎根。


1925年,高士其前往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化学,一年后以全优成绩毕业。正当他在化学领域继续攀登时,家里传来姐姐不幸死于流行性疾病的消息。想到家乡亲人还没能脱离疾病的生死线,他决心转攻当时颇为冷门的细菌学。


图片

高士其在芝加哥大学

来源 | 高士其画传


高士其顺利成为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的医学博士,意外降临。一天他在实验室不小心弄破装有脑炎病毒的瓶子,病毒通过左耳耳膜进入小脑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开始他以为是眼疾,可怎么也查不出病因,不久左耳、脖子、手都出现了问题,这才确认了脑炎。本应立马休学休养的他坚持带病上课,立志学成本领报效祖国。


读博过程中,高士其经常性地眼球失控、脖颈僵直、手足颤抖,需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但他不仅以惊人的毅力读完了医学博士,还考察了美洲、欧洲、东南亚等国公共卫生现状及发展趋势。归国后,他成为全国仅有的五名微生物学家之一,受聘于南京中央医院,担任检查科主任医师。


不料工作期间,高士其目睹了太多黑暗腐败的一面,他发现实验室内的细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活中“人形的毒菌”,他愤而辞职。


高士其的第一篇科普作品于1934年正式发表,朋友在报纸上看到他改了名字,从高仕錤改作高士其,便问他缘由,他的回答掷地有声:“仕是官的意思,去掉人旁不做官,要做战士,去掉金旁不要钱。”


图片

高士其发表的《我们的抗敌英雄》

来源 | 高士其画传


“到延安去,就是爬也要爬到延安去”


在青年哲学家艾思奇的影响下,高士其开始阅读马克思理论的书籍,积极参与群众运动,萌生了前往延安参加革命的想法。


全面抗战爆发后,曾与高士其共同参与“科学下嫁运动”的戴伯韬问起他接下来的去向,高士其眼睛迸发出光芒,坚定地回答:“到延安去”。后来他在《不能走路的人的呐喊》诗中写道:“我是一个不能走路的人!不能走路,也来到延安,也要在路上助威呐喊:赶走日本鬼子,还我中国河山!”


图片

高士其奔赴延安路线

来源 | 《读书生活》杂志


高士其前往延安的途中战事不断,他只身一人辗转搭车、坐船。在苏州河听了三天三夜的炮声没有走成,最终,他挤上了西行的列车离开上海,历时三个多月抵达延安。先到的艾思奇立即前来看望高士其,高兴地说:“好了,你也来了。”


在延安,高士其不知疲倦地即刻投身于各项活动之中,他担任陕北公学的教师,向干部和全国各地的青年讲防疫和防毒知识;他倡导成立延安第一个科学技术团体——边区国防科学社,针对边区民众缺乏文化教育的情况组织农工展览会,出版“国防科学特辑”。


延安医疗条件的缺乏,对高士其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他不得不忍受病痛工作。在《我的原子也在爆炸》一文中,他写道:“我虽然不能起来,我虽然被损害人类健康的魔鬼囚禁在椅上,但是哟,魔鬼们禁止不住我们声浪的交响。”


“把科学交给人民”


抗战时期有两条重要战线,一是军事战线,二是文化战线,而高士其是文化抗战中少有的科普作家。


当年他从南京中央医院离职后,受到正在倡导“科学大众化运动”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影响,开始深入思考中国社会落后贫穷的根源,虽疾病缠身、工作不顺,生性顽强的他却悟出了人生的价值:把自己所知的科学知识告诉给广大群众,宣传科学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他用颤抖而几近瘫痪的手握紧笔,以笔为刀,在蒙昧的旧社会划开一道大大的口子,排出愚昧封建毒素,补充进新鲜的科学知识。


图片

高士其会见中学生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细菌的衣食住行》《我们的抗敌英雄》《虎烈拉》(霍乱)《菌儿自传》《伤寒先生的傀儡戏》《寄给肺结核病贫困大众的一封信》……当这些散发着科学温度的文字陆续见诸报端,高士其以独树一帜的创作姿态,成为中国科普史上的拓荒者。


图片

高士其的科普作品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高士其的文字生动形象,融科学、文学与政论为一体,夹叙夹议,富有见地,文章一发表就受到文化界和读者的欢迎,许多报刊前来约稿。


从1934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高士其创作了近百篇科普作品。他晚年回忆道:“在这个时期内,我的病使我写作感到困难。但是我还是坚持着每天写1000字的文章,这些文章大都配合着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节拍而写的。”


即使后来病情加重,高士其停止了科普写作。他先打好腹稿,一个字一个字口述出来请人记录。


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用500多万字的科普和文学作品,引导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走上了科学研究道路,在中国科学史和文学史上谱写了一曲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光辉乐章。


高士其逝世后,中共中央组织部追认他为“中华民族英雄”;1999年国家设立“高士其科普奖”,成为中国科普界的最高奖;1999年12月,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高士其星”。


审核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馆员王新


参考文献:

[1]“中华民族英雄”高士其:永远不下火线的科普战士[OL].福州新闻网,2017-06-16.

[2]高士其——为科普的一生[N].中华读书报,2018-06-20.

[3]纪念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诞辰100周年[OL].清华档案馆,2009-05-20.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