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哲对星空的喜爱,自小在心中埋下了种子,但这颗种子一直没能破土。
8岁那年,他在家中露天小院仰望星空时,看到一道耀眼的光芒划过天空。他看呆了,从没见过这么特别的星星。那时的他不知道,自己竟目睹了哈雷彗星的经过。
1923年,21岁的张钰哲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和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度过了学习时光。他头脑聪明,专业技能扎实,有望成为一名工程师,为祖国的工业建设作贡献。可是,夜深人静时,张钰哲总有些茫然,他不确定这是否就是他想要奋斗一生的事业。
一次,张钰哲到同学宿舍串门,一本不起眼的天文科普读物闯入了他的视野。他翻开书页,看到卷首语这样写道:
“天文学乃中国古学,在我国启昌独早,其研究规模,千年前即已灿然大备,惜后中落……近百年复受晚清政治之影响和军阀的摧残,天文古学更日就消亡,几成绝响。诸君关心国粹,扶翼文明,想亦深同愤惜也。”
“古学”“国粹”“消亡”这些字眼刺痛着张钰哲,过去一幕幕壮丽的星河图景在他脑中闪现,最终凝成了一个大胆坚决的念头——转学天文学。
张钰哲要让中国的天文学重新“站起来”!
赴美留学期间,张钰哲通过望远镜发现了一颗星表上没有的星星。正当他准备按下快门时,星星和人玩起了捉迷藏,不见了。从此,“天上好像有颗新星”成了张钰哲挥之不去的念头。
“我拍到了!”1928年11月22日,26岁的张钰哲在芝加哥大学“抓拍”到了曾经偶遇过的星星!经过确定,这是一颗从未被发现的小行星。张钰哲成了第一个发现小行星的中国人。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中华星”。
1941年,张钰哲成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这年,中国境内将出现一次日全食。张钰哲带着团队不惧死亡、穿越战区,在9月21日日全食的短短三分钟里,他们共拍摄到200多张照片,观测、捕捉到珍贵天文资料170多项。
新中国成立后,张钰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他经常和学生、后辈们一起蹲守在天文望远镜前看星星,有时一看就是一整夜。张钰哲可不觉得苦累,他总是乐呵呵地说:“不知者以为苦,知之者以为乐也。”
40年光阴流转,在张钰哲的带领下,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研究室共拍摄到小行星、彗星底片8600多片,获得有价值的精确位置数据9300多个,观测到1000多颗在小行星星表上没有记载的小行星。其中,有100多颗小行星和3颗“紫金山”彗星获得了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
“台长,有人给你寄了封信。”
那是寻常的一天,张钰哲走进办公室,看到一封署名“叶叔华”的来信静静地躺在桌上。他疑惑地打开信封,被里头的内容震撼了。
原来,这叶叔华是一位刚毕业不久,想要进入天文台工作的年轻人。她看到各地的天文台在招人,于是前去应聘。
按她的专业能力,入选的成功率很高,但那时紫金山天文台成立不久,而且处于战后恢复阶段,需要干很多体力活的员工,所以将招工的标准限定在了男性。
这让叶叔华很气愤,提笔就给台长张钰哲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她列举了自己能够胜任天文台工作的五大理由,字里行间都在诉说着“你们不该不收我”。
感受到叶叔华坚定的决心,张钰哲动容了。他仔细了解了叶叔华的背景和经历,发现她是一个难得的天文人才,的确不该被埋没,于是破格录用了她。
就这样,叶叔华成为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的第一位女性工作人员。
张钰哲的一生,是开拓和振兴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一生。在小行星、彗星、日食、恒星、天文仪器、天文学史和航天天文等多个方面,他努力让中国从落后中挣脱出来,走回到国际领先的位置。
为了表达对张钰哲的敬意,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2051号小行星命名为“Chang”(张),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被赋予了“张钰哲”的名字。张钰哲,将永远在宇宙中闪耀。
哈雷彗星:每76.1 年环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彗星,因英国物理学家爱德蒙·哈雷首先测定其轨道数据并成功预言回归时间而得名。
星表:又叫星历表,是天文学上的目录,记载着天体的位置、运动、亮度、能量等。
中华星:张钰哲将发现的第1125 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让九天之上第一次有了“中华”,让天文学界再次出现中华民族的身影。
日全食:日食的一种,即在地球上的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球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
叶叔华: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原台长,中国第一个女天文台台长。
来源:《科学故事会》2024年7-8月刊
排版:沈 丹
编辑:闫进芳
审定:李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