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新闻】中国—中亚公众科学素质建设交流活动在乌鲁木齐举办 共谱丝路科普合作新篇章
最新动态
【新闻】中国—中亚公众科学素质建设交流活动在乌鲁木齐举办 共谱丝路科普合作新篇章
2025-08-211

8月20日,中国—中亚公众科学素质建设交流活动在新疆乌鲁木齐成功召开。本次活动以“丝路科普新篇:高质量科普资源与服务的开发和共享”为主题,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与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哈萨克斯坦)联合主办。

合照.jpg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王春法,中亚人工智能联盟主席、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乌兹别克斯坦前外交部长弗拉基米尔·伊玛莫维奇·诺罗夫(Vladimir Imamovich Norov)致辞。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庞晓东,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技术大学鲁班工坊主任阿克勒别克·奇梅罗夫(Akylbek Chymyrov),中国科技馆副馆长廖红,塔吉克斯坦国家百科全书副主编兼执行秘书萨法尔佐达·内克鲁兹·肖迪(Safarzoda Nekruz Shodi),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院长韩建民,北京邮电大学文化计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赵海英进行主旨演讲。新疆自治区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姑丽娜尔·吾布力,科技部九司二级巡视员王俊峰做主持。来自中国与中亚的50余位专家学者、从业人士齐聚一堂,共话公众科学素质提升、赋能区域协同发展。

王春法与弗拉基米尔·伊玛莫维奇·诺罗夫(Vladimir Imamovich Norov)在致辞中均强调了科学素质的重要性,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区域发展、应对全球挑战的关键路径。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科普领域的合作,既是提升区域公众科学素质的民生工程,更是促进文明互鉴、凝聚发展共识的重要路径。


主旨报告环节,庞晓东以《“科普中国”平台建设与共享》为题,对“科普中国”的平台建设、内容开发与传播、亮点活动和国际合作进行了介绍,呼吁中国与中亚地区科普领域加强合作、共同促进科普事业发展。

阿克勒别克·奇梅罗夫的主旨报告为《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国际教育与科研支持中心》,以“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项目的实践为例,介绍了中亚与中国在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上合作的有益经验。


廖红以《面向未来的科技馆体系建设与发展》为题,展示了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的建设成果、资源服务能力及未来发展方向,强调通过多元化、智能化手段推动科普教育普惠化与全球化。

萨法尔佐达·内克鲁兹·肖迪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以《百科全书在科普中的作用》发表演讲,强调百科全书是科普讲座的基础可靠材料,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与发布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方式。


韩建民的主旨报告为《科普出版的结构性转型: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他提到科普出版正经历从内容、形式到渠道的全方位转型,需以科学思想传播为核心,融合技术、人文与国家战略,构建新时代科普生态。

赵海英以《文化计算大脑赋能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与传播利用》为题,对数智时代文化数字化的需求和难题进行了解读,强调文化计算大脑通过技术赋能,能够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深度挖掘与活态传承,为文化自信与创新提供科技支撑。

圆桌论坛聚焦“高质量科普资源的区域融通与共享”“区域协同发展:科普资源创新与人才培养”两大重要议题,中外专家从建立区域科普资源数据库、设立合作基金、推动多语种科普产品开发,到构建联合人才培训机制、加强中小学科普教师交流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务实建议,为未来合作勾勒出清晰路径。

陈玲在总结时表示,活动的成果将转化为具体合作项目,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科普资源开发、人才培养、品牌共建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让科学的种子在丝路沿线广泛播撒,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贡献科普力量。

中国与中亚国家地缘相邻、人文相通,本次活动成功搭建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方面的交流合作平台,为区域合作探索了新路径,也将为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编辑:沈 丹

审定:邹 贞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