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的2025年中国—中亚科技人文交流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分别与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技术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
国际科技合作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s)是哈萨克斯坦一家非营利组织,创办于2018年。该中心致力于推动成年人及青少年的科学教育与科学素质提升,培养公众的科学技能及实际应用能力,积极与高校、科学中心以及国际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国际合作,推动哈萨克斯坦科学家与外国科学家之间的科学经验交流。
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技术大学(Razzakov Kyrgyz State Technical University, KSTU)成立于1954年,是一所非营利性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吉国最大的技术学校之一,是中亚地区技术类人才培养重镇,拥有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绿色建筑等优势学科。该校与俄罗斯鲍曼理工大学等20余所国际高校建立合作。2025年5月,在中吉教育部长会议上与新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共建高级工程师培训学院。
此次备忘录的签署,是中哈、中吉在科普创作及相关研究领域开展合作的新起点,充分表达了加强科普创作研究与实践的合作愿望,为下一步挖掘共同话题和合作潜力,开启双边多边务实合作打下了基础。通过与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技术大学的合作,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加强与中亚国家在科普创作领域的交流。未来,各方将在科普资源共享、科普作品创作与传播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共同促进区域内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为推动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共创美好未来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
由中国科协主办的2025年中国—中亚科技人文交流系列活动于8月19—22日在乌鲁木齐举办。系列活动以“凝聚创新力量 共迎丝路未来”为主题,聚焦“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工程能力建设”“青少年创新交流”和“青年科学家交流”等议题,设立启动仪式、主题论坛、圆桌对话、文化探访和观摩调研等交流活动。来自中亚地区与周边国家的科学家、工程专家、教育家、青年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乌鲁木齐,探索通过科技人文交流深化互联互通,助力共同发展,逐步打造中国—中亚科技人文交流机制,推动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编辑:赵宇菲
审定:邹 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