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儿来?”“为什么每个人都有虚岁和周岁?”“为什么爸爸不能生小孩?”嘿嘿,这些让人挠头的小问题,马上为你解答!
你的第一个家:神奇的“生命宫殿”
关于“我从哪儿来”的答案,你可能听过各种有趣的说法。有人说是从妈妈胳肢窝掉出来的,有人说是爸妈在路上捡的,还有人说是爸妈充话费送的,其实真相更奇妙!
你的第一个家,是妈妈肚子里的一个温暖小窝,叫“子宫”。“子”代表子孙,“宫”指宫殿,合起来就是“子孙居住的宫殿”——一个专门孕育新生命的地方!它的里面铺着柔软的“毯子”,恒温恒湿、安静又安全。哪怕外面刮风下雨、电闪雷鸣,你都能在这个爱的港湾里,舒舒服服地长大。
这座神奇的“生命宫殿”,是女性身体特有的器官,由基因决定。原本的它虽然比妈妈的拳头还要小些,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满满的爱。而爸爸并没有这个特殊的“育儿神器”,自然就生不出小宝宝了。
“虚岁”多一岁的奥秘
很多人都有一种经历:向别人介绍年龄时,常常会说明是“虚岁”还是“周岁”。
为什么我们都会有两个岁数,虚岁还比周岁大一岁呢?
其实,这多出的一岁,正是你在妈妈肚子里度过的珍贵时光。从你还是一个针尖大小的受精卵,在妈妈的肚子里“安家落户”的那一刻起,你就开启了精彩的生命旅程。所以,“虚岁”从这时就开始计算啦!而“周岁”,则是从我们呱呱坠地、正式和这个世界见面的那一天才开始算起的。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虚岁”更完整地记录了你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总时长,是不是更精确呢?
一个放牛娃的大梦想
我为什么知道这些生命的奥秘呢?因为我是北京协和医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曾经专门迎接你们这些可爱的新生命,尤其关注你们和妈妈们的健康。
▲这是身穿手术服的我
其实,我小时候的梦想比这“大”得多。记忆里最美好的童年时光,就是跟着妈妈出门放牛。有一次,妈妈带我去看长江,告诉我江那边有一家大医院,什么病都能治好。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医生能治病救人。然而,在我12岁那年,妈妈却因为疾病永远离开了我。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能治好所有病的“大医生”,帮助像妈妈一样受病痛折磨的人。
▲在郎景和院士的见证下,我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医者。
于是,我努力学习,考上医科大学,终于成为“大医院”的医生,帮助了许多人。但我渐渐发现,很多病人因为疾病发现得晚,已经没办法战胜病魔。我儿时“包治百病”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遥远。这让我思考:除了在医院里治病,我还能做些什么,才能帮助更多人,避免这样的遗憾?
找到守护生命的另一条路
一次出国学习的经历,给了我新的启发。在那里的医院,我发现医生们跟病人交流时,说的话都特别通俗易懂。我的导师还会根据病人的理解水平“切换”说法,甚至分发科普卡片,指导他们上网查阅他写的免费科普文章。这让我深受触动。
我不禁想到,如果当初我的妈妈,以及许多像她一样的人,能更早、更方便地了解这些重要的健康知识,懂得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结局会不会不一样?于是,回国后,我决定发挥专业所长,根据在医院积累的宝贵经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健康知识的科普创作中,用最平实的语言解答大家最关心、最常见的健康问题。
我特别喜欢用文字来传递知识。因为文字不仅有温度,更是人类文明传承最可靠的方式。于是,我开始以热情为笔,知识为墨,奋笔书写让普通人都能看懂的健康知识。看到读者因此感谢我,甚至在书上写满笔记,我深受感动和鼓舞。当然,我也听到过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医生就该踏踏实实待在病房里,不该到处演讲、推广自己的科普书,这把我推到了十字路口——科普这条路,还要不要走下去?
是我的老师郎景和院士的话点醒了我。他说:“做自己喜欢做的,或者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就行了。”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我决定屏蔽外界的杂音,专心于我认为意义重大的科普事业。从那以后,我几乎每两年就会出一本新的科普书,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要扎根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天气不好,飞机航班又取消了。”——这是近十年来,去西部地区做科普活动时,我经常遇到的状况。但正是在那儿为数不多的科普活动现场,我看到了最专注的眼神、对健康知识最强烈的渴望。
那一刻,我明白了:科技创新要勇攀高峰,而科学普及则要向下扎根,去往最需要的地方!多少个夜晚,我曾因花大精力做科普,少有科研成就而惭愧不已,但现在,我释然了。我从心底希望女性不要成为病患,不要再有孩子像我一样,早早失去母亲!我要响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把健康知识送到最基层去!
为此,我给自己定下了未来十年的计划: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深入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偏远地区,邀请当地的女性教师担任“语言翻译官”,让专业易懂的健康知识,像水波一样,一层层、一圈圈地扩散开来,真正守护住更多女性的生命健康。
曾有一位小读者告诉我,他看了我的书后,特别想当医生,而且就想当妇产科医生!这让我无比欣慰和感动。生命科学像一座蕴藏着无尽奥秘的宝藏,等待着大家去探索。希望有一天,你也能爱上生命科学,爱上医学,点亮更多人的生命之光!
文 / 谭先杰(北京协和医院)
来源 /《科学故事会》2025年9月刊
《科学故事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与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和初中学生的科普刊物,主要特色是讲述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
期刊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分享科研经历和真切感悟,为青少年讲述科学故事,鼓励青少年动笔写科学故事。通过讲述科学中的故事,发掘故事中的科学,促进青少年与科学家面对面互动,激发并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阅读力、观察力、表达力。
畅享科学未来
编辑:杨佳羽
审定:邹 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