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创作感悟】从科研创新到科普创作——《安全简史:从隐私保护到量子密码》创作手记
最新动态
【创作感悟】从科研创新到科普创作——《安全简史:从隐私保护到量子密码》创作手记
2024-08-145

提要:以学术专著为科普创作基底,采用“反馈+微调+迭代”的“赛博”创作方式和机器文学的外在形式等,创作“内行不觉浅,外行不觉深”的信息安全科普书籍。


一、信息安全亟待科普






当前,全球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经须臾离不开各种信息技术和其背后的大数据,它们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变得无处不在,不可或缺。

但是,在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社会中,什么武器的杀伤力最大?不是原子弹,不是氢弹,不是化学武器,不是航空母舰,总之,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所有“热兵器”。因为,这些武器最多只能在一段时间内,摧毁某一个地区;也就是说,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角度来看,热兵器的杀伤力都是有限的。

在信息社会中,人类至今威力最大的武器,其实是一类连硝烟都没有的“冷兵器”!是的,它就是所谓的信息武器,或形象地称为黑客武器。这种武器,不但杀敌于无形,而且可以迅速影响国家政权;可以让最先进的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瞬间返回到原始社会;可以让敌方的热兵器瘫痪,又可以让海量的用户信息曝光,让数百万人“裸奔”。利用这种黑客武器,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就足以挑战任何超级大国,甚至单挑全世界。而且,更恐怖的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黑客武器的杀伤力会越来越大,获得和使用这类武器的“门槛”会越来越低,人类社会面临的威胁会越来越现实。

人类应如何对付黑客武器呢?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各种高精尖的信息安全技术,或者说是红客技术,它们随时与黑客武器进行着对抗,保护着用户的信息安全。但是,技术的对抗,永远存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情况,光有技术对抗,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是效率不高的。

那么,对付黑客的最高效手段到底是什么呢?答案可能会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其实它就是“科普”——是的,就是让广大用户随时具有警醒的安全意识!因为,大众的安全意识每提高一分,黑客的攻击难度就会增加十分,整个网络空间的安全强度就会增加百分!可见,信息安全的科普,不只是科普;甚至它主要还不是科普,而是对付黑客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二、信息安全科普需让百姓“既想看又能看”






目前信息安全的科普图书不多,主要是因为,一来,信息安全的分支很多,高科技含量太大,非常抽象,即使是许多安全专家,也只懂自己所在领域的那一点东西,所以,文学家很难执笔完成科普任务;二来,即使自己明白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但是要把它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出来,对理工科学者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三来,读者对此类科普的原始意愿不强,因为,每个用户对信息安全问题都怀有很强的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所以,很少有读者会愿意仅仅为了获取知识来阅读信息安全科普书籍。

因此,科普就必须动用所有可能的“诱惑”(比如,优美的文字、风趣的语言、精彩的故事、茅塞顿开的类比、耳目一新的风格、举一反三的启发等)来牢牢抓住读者的心,让他只要看过一页,就会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全书;让他只要自己看过,就会忍不住向身边的亲朋好友极力推荐;让他只要看过一遍,就还想两遍三遍的反复看。总之,信息安全科普需让百姓“既想看又能看”。


三、以科研学术为创作奠基






作为已经在信息安全领域辛勤耕耘了30余年的老兵,真正最终下决心动笔创作本书,其实也很不容易。为此,我们做了近10年的准备工作: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字表述能力和幽默系数。这对我们这些只会写程序、推数学公式的呆板理工科人员来说,无异于脱胎换骨。另一方面,还要登上技术和学术顶峰,鸟瞰整个网络空间安全的几乎所有领域,把过去“只见树木”的眼光,提升到“能见森林”的高度。幸好作者完成了国际上首部学术著作《安全通论》,它把信息安全的几乎所有分支都“一网打尽”,建立了统一的核心基础理论体系,从而使大家首次看清了网络空间安全的脉络,因此,才使得本书“内行不觉浅,外行不觉深”。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本书的前言部分强调了:“本书其实也是《安全通论》的副产品。后者是我们最近几年来一直倾情攻克的难题。其最终目的在于:以通信界的信息论为榜样,在信息安全领域,建立一套能将各分支统一起来的基础学科理论。既然想统一各学科分支,那当然就得首先了解,甚至精通这些分支,而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是在安全界,有此余力者也不多)。因为,无论从理论、技术、逻辑等,甚至从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来看,如今,各安全分支之间的差异,实在太大,有的几乎是天壤之别!既然已经好不容易啃下了这一个个分支的硬骨头,那又何不再加一把劲,干脆把它们写成科普,让别人(包括大众和其他分支的安全专家)可以更轻松地了解它们呢!于是,本书便诞生了。

由于有《安全通论》这本学术专著做强硬的后台,本书不是对高精尖技术简单的、机械的、堆砌性解释,而是,抓住了它们的本质规律,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甚至弥补了全球信息安全界过去忽略掉的若干关键。比如,作为画龙点睛的信息安全度量指标“安全熵”,就是本书的独创和首创(见《安全简史》第12章安全熵);信息安全对抗的核心是“人”(特别是黑客),而人的核心是“心理”,但是,从来没有人认真研究过“信息安全心理学”或“黑客心理学”,这又是本书所开的先河(见《安全简史:从隐私保护到量子密码》(以下简称《安全简史》)第14章安全心理学。基于此方向研究,2019年年初我们出版了《黑客心理学:社会工程学原理》);信息安全其实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但是,过去大家只把“管理”当成摆设,最多只做了一些“设备管理”和规章制度等工作,而本书首次真正从“学”的角度来探讨信息安全管理(见《安全简史》第13章安全管理学。基于此方向深入研究,2019年年底出版了学术专著《博弈系统论——黑客行为预测与管理》);过去人们都是通过确保“信息载体”的安全,来达到“信息安全”的目的,本书首次点明了该瑕疵,给出了网络空间安全发展的新方向(见《安全简史》第17章信息与安全);信息安全对抗,归根结底其实是经济的对抗,在本书之前,谁也不曾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见《安全简史》第15章安全经济学)。


四、创作路上辟蹊径






我们认为:用“字”写成的文章最精确,比如,法律等;用“词”写成的文章最实用,比如,学术著作等;用“意境”写成的文章最美妙!因此,本书就是努力用“意境”来写成的,把高深莫测的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用老百姓身边喜闻乐见的趣事来解释,使读者处于一种非常熟悉的“意境”之中,去类比抽象难懂的虚拟技术。比如,用垃圾回收与处理,去类比大数据挖掘技术;用“澡堂失火后,逃命出来的裸体美女,应该捂脸而非捂三点”来解释大数据隐私保护的战略发展方向;用“家谱”来解释区块链,让百姓甚至区块链专家都醍醐灌顶等。

本书其实是用“赛博”方式写成的,即采用“反馈+微调+迭代”的方式完成的。更形象地说,我们充分借助了“众筹”方式:为了引玉,我们先抛砖,把本书初稿的相关章节公布在网上;然后,由广大读者来进行全方位的修改、批评和版本更新。我们相信“三个臭皮匠”真的能“赛过诸葛亮”。事实也证明了:基于网络时代的“群智能”,确实可以最终集体创作出越来越完美的《安全简史》。实际上,本书在作为纸质书正式出版前,就已经是“网红”了。据不完全统计,出版前的点击量就超过数十万次;这也是为什么本书一经出版,就引来了众多粉丝读者的原因。由此可见,在网络时代,适当以电子版方式公布部分精彩内容,不但不会影响纸质书的销售,而且,还会引来更多的粉丝读者。

由于作者曾经研究过“机器文学”(即由计算机来进行文学创作),也完成过“用数学研究语文”的科研课题,所以,本书中采用了一些普通人会认为是“最不可能”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比如,每章的小结,我们都恰如其分地套用了一首耳熟能详的著名诗篇,来重新简捷地归纳了该章的内容,既让普通读者觉得“不可思议”,又让安全专家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其实,这些候选诗篇是利用作者自己开发的“意境搜索”软件,从浩瀚的诗库中找出来的;毕竟作者只是“诗盲”,但是却清楚每章需要什么“意境”。又比如,书中的内容其实不是“硬写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作者将每章的文字创作工作,当成了一个软件工程项目,经过规划、组织、实现和控制等过程,最终完成相关初稿,然后,再经过“反馈+微调+迭代”的“赛博过程”来不断改进。


五、结语






本书是一本全民科普书籍。这里的“全民”,既包括普通老百姓,也包括信息安全专家。本着“为百姓明心,为专家见性;为安全写简史,为学科开通论”的宗旨创作的《安全简史》,一方面能让老百姓通过“看热闹”,在笑声中体会安全的精髓,增强自己的安全意识,从而整体上提高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的防卫实力;另一方面能让信息安全专家通过“看门道”,在深思中体会安全的实质,把握今后的学术趋势,从整体角度看清网络空间安全的核心规律,当然也为今后研读学术专著《安全通论》,打下形象直观的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

杨义先: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出版的科普作品有《安全简史》《黑客心理学》《密码简史》《通信简史》《科学家列传》《中国古代科学家列传》等。

钮心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 / 科普创作与编辑: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



END



排版:沈 丹

编辑:闫进芳

审定:李红林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