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大熊猫憨态可掬,它们慢条斯理吃竹子、攀爬高高的树枝、趴在木头上休息……备受人们喜爱。你知道吗?喜爱吃竹子的大熊猫,却是食肉目动物,这是为什么?
其实,大熊猫的祖先以吃肉为主,最早的大熊猫大约出现在800万年前,是中国云南地区的禄丰始熊猫。始熊猫长着尖锐的牙齿,可以撕裂食物,将肉食咬成小块。如今的大熊猫仍然有犬齿,有较短的肠道,保留着食肉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分类学家根据大熊猫的生理结构、遗传、演化历史等,将大熊猫归类为食肉目动物。
大熊猫的祖先从“吃肉”转为“吃素”的原因,可能涉及多种生态和进化压力,比如气候变迁,和其他肉食动物竞争加剧,自身生理系统变化等。关于气候变迁,主流观点认为:大约在400万年前,由于全球气候变冷,大面积的森林被草地取代。大熊猫不如其他食肉动物那样凶猛矫健,它们在开阔的草地上很难追上猎物。肉食来源不足,大熊猫只能寻觅其他食物,进食重点逐渐转向植物。
大熊猫动物群经历复杂演变,最终将青藏高原东缘的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作为主要栖息地。那里,竹子生长密度高,迭代速度快,一年四季常绿,同域分布的竞食动物少,大熊猫就从食用各种植物到几乎只吃竹子了。
大熊猫看上去圆滚滚、胖乎乎的,其实是因为它骨架大、肌肉多,它的皮下脂肪并不多。
人类身材肥胖,主要是因为吃了太多高热量食物,如蛋糕、甜品、油炸食物,同时运动量少导致的。而大熊猫的主食竹子,热量很低,并且它们的较短肠道并不适合消化竹子,竹子的营养转化率很低。
除此之外,为了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大熊猫进化出强壮的体型,这样能够有效地震慑天敌。
竹子营养价值低、营养转化率低这两个劣势,迫使大熊猫采取多吃的进食策略。为了维持生存,大熊猫不得不大量地吃竹子。一天之中,大熊猫约有14个小时在吃竹子,圈养大熊猫由于食物充足,每天能吃20~30千克竹子;野生大熊猫每天能吃掉12~15千克竹子。即使冬天也如此,所以大熊猫不会冬眠。同时,为了减少能量消耗,大熊猫采取了“少动”的策略,平均每天移动距离不超过500米。
大熊猫被称为“活化石”,已存在800万年,同时期的剑齿虎、剑齿象等早已灭绝。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为了适应气候与栖息地环境变化,大熊猫进化出独特的生活习性,从吃肉改为以竹子为主食,多进食,少运动。正是因为它们顽强的适应能力,才有如今可爱的的萌系国宝!
来源:《科学故事会》2024年10月刊
排版:沈 丹
编辑:林雪琪
审定:李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