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第四纪古老的岁月里,在世界第二大河———亚马孙河亿万年的作用和当地气候的影响下,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亚马孙平原形成了。千百万年过去了,赤道穿过腹地、终年高温多雨、人迹罕至的亚马孙平原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其中孕育着的神奇动物如森蚺、食人鱼等令人闻之色变。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平原上,也蕴藏着世界上大约五分之一的森林资源,稀有、罕见、原产的植物数不胜数,无数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植物在这里起源,其中最著名的或许要算橡胶树了,它为我们提供了今天不可须臾离之的橡胶。
但是,从20世纪起,这一片可以称为大自然瑰宝的平原,却遭到了人类的无情摧残———乱砍滥伐、毁林造地、工业污染,让这片古老的平原满目疮痍,雨林面积急剧缩小,许多珍稀动植物物种种群数量锐减、濒危甚至灭绝,一些地区早已不复昔日风光,几乎沦为不毛之地……古老的亚马孙平原在呻吟,面对地球食物链顶端物种的淫威,大自然曾经的骄子在仰天悲鸣。
也就在这个时候,1952年,前往巴西探望患病妹妹的玛格丽特·米第一次见识了这座平原,这座雨林,便立即被那里的风光迷住了,以至于让她告别了自己的祖国———英国,和丈夫一起来到巴西定居。1956年,年届47岁的玛格丽特开始了她长达三十余年的亚马孙雨林探索之旅,她先后15次深入亚马孙河流域,考察那里的珍奇植物,并用自己神奇的画笔为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艺术珍品。
2019年3月,笔者有幸与上海浦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翻译英文版的《森林之花:玛格丽特·米的植物学笔记》(下文简称《森林之花》),将这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介绍给中国读者。
说老实话,开始时,我只把这份翻译的经历当作一次寻常的工作,是我的又一部“译作”,是我的“翻译简历”中的另一个条目。但很快,玛格丽特用她优美、简洁、明快的文字和她笔下栩栩如生的花朵征服了我,将我带进了她自己的世界,也就是瑰丽的大自然奇景,以及她本人的探险生涯。她一次又一次的惊险经历、她无畏的探索、为艺术和科学献身的精神,以及奇妙传神的画笔,都令我陶醉,进而肃然起敬。她从年近半百之龄开始,怀揣手枪,服装整齐地在幽深的密林中行进,无惧酷暑高温,在湍急的水流中劈波斩浪,这种精神令多少年轻力壮的男子汉汗颜!她研究亚马孙雨林中的植物,发现并描述了世人从所未见的9个新物种,人们将其中的一些以她的名字命名。更重要的是,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能,用画笔记录了大自然神奇的美色,将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森林之花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在惊叹之余,感到自己宛如置身于这座广袤的平原之中,激发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让人们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诚然,树叶、花朵、种子,这些大自然的馈赠能够为我们带来美的感受,能够激发艺术家、文学家们的遐想,创造艺术与文学殿堂中的奇葩,但它们存在的意义,却远不仅限于让人们发出“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类感叹,更重要的是,植物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物种的根基所在,是一切碳基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而亚马孙热带雨林更被称为“地球之肺”和“绿色心脏”,提供了全球十分之一的氧气,让这颗行星变成了人类宜居的世界。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调节气候,减少污染,降低温室效应,是人类与全球气候变暖斗争不可或缺的武器与同盟军。
21世纪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分之一,展望前途,任重道远,为了群山的绿意,为了大地的温馨,每一位世人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而玛格丽特的这部《森林之花》更是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自己,让我们更为清醒地意识到这份责任。
确实,玛格丽特之所以能够记录大自然的呼吸和运动,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对于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在书的字里行间,她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切忧虑,为保护环境大声疾呼。不能不说,在20世纪中叶就具有这种意识,她不愧为环境保护的先行者之一。同样令人感动与振奋的,是玛格丽特本人的探险故事和她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她早年学习艺术,后来成为工会的活跃分子,并加入了英国共产党。她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担任飞机制造公司制图员,为战胜纳粹德国效力。二战结束之后,她又一次在艺术学校学习,成为优秀的艺术家。能够创作这样一部令人动容的著作,源于她对艺术的热爱,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人类的热爱。《金融时报》曾有过这样的评论:“玛格丽特·米用一支画笔和一把手枪守护了亚马孙森林。”
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自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尊敬。她被誉为英国“女达尔文”,先后获得大英帝国员佐勋章、联合国环境保护奖、巴西共和国南十字星勋章,以及其他许多荣誉。但令人遗憾并扼腕叹息的是,由于一次车祸,玛格丽特在即将出发开始她的第16次丛林探险前不幸去世。一朵艺术之花凋谢了,英国菲利普亲王亲自参加葬礼悼念,不知多少人为此悲伤不已。
幸运的是,她为我们留下了一本《森林之花》,更幸运的是,我成了将这本书介绍给中国读者的译者。
翻译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这本书文字朴实,脉络清晰,并不艰深,但其中包含大量动植物的拉丁文名字和人迹罕至的亚马孙河流域地点的名字。我的专业背景是物理学,翻译这些名词常让我一筹莫展,因为其中许多根本没有正式的中文译名!翻译期间,我多次联系本书的策划人杨静怡女士,她向我提出了许多建议,还寄来了参考资料,对我帮助很大。但是,在我最终提交的翻译文件中,许多拉丁文名词不得不保留原文,地点的翻译也时常难以令人满意。
幸运的是,杨女士和浦睿文化没有放弃。杨女士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还得到了植物学家寿海洋先生以及巴西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帮助,将崭新的中文译名赋予许多珍稀植物,以及国人从未到达甚至从不知晓的巴西偏僻地点,没有在这方面留下遗憾。
2021年,浦睿文化出版了这本书,160幅植物画作、照片和速写美不胜收,令人惊叹不已。读者热情地赞扬这部著作,为作者的精神、行为和艺术而深受感动。我想,玛格丽特在天有灵,也一定会为自己的著作和行为得到中国读者的赞赏而欣喜不已吧!
读者的热烈反应,也让我想起了自己人生经历中的一件往事。几十年前,读初一的时候,我从同班好友那里借到了一本苏联作家依·尼查叶夫的《元素的故事》,该书深入浅出地描绘了许多化学元素的发现过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和这位好友都走上了科学研究之路。几十年后,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到了这本书对我们的人生道路的影响。后来,我的另一位好友、中学时代的学长也谈起了这本书,提到了他在中学时代阅读这本书的感想和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本真正的好书能够深刻地影响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在他们日后的生活道路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我认为,《森林之花》或许也会成为这样一本真正的好书。希望有一天,会有今天的青少年读者回忆当年阅读本书的感想,并告诉大家:正是这本书,让他们走上了植物学之路,艺术家之路,或者探险者之路。如果真的有这样一天,与引入这本书有关的所有人都将感到非常欣慰。
现在,中国科普研究所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开展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的编撰工作,《森林之花》有幸成为接受评介的作品之一。盛情邀请下,我不揣冒昧,勉为其难,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夜短情长,东方既白,思潮起伏,写下一首小诗,尚祈读者诸君雅正:
七律·《森林之花》译后感
一叶飘飞渡大洋,
苍天白水两茫茫。
长河宛转抒诗草,
奇卉氤氲传惠香。
浩瀚波光连碧海,
清幽翠色染云乡。
青鸢归去留神笔,
却倩东君展绿装。
(依《平水韵》)
李永学,博士,自由译者,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多年,现居英国。
来源 / 我们如何书写科学: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
排版:沈 丹
编辑:林雪琪
审定:李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