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作方向的选择与聚焦:优势、兴趣、热爱
问:您是怎样走上科普创作道路的?
答:说来话长,其实我是先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后,在别人的建议下才专注科普创作的。1968年我是回农村的知识青年,被乡民们推选为村干部。在农村两年多的时间内,我经常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写成稿件,投寄给报社。那时邮寄稿件不用贴邮票,只要在信封右上角剪个口,注明为“稿件”,放进邮筒里便可送达目的地。
我的第一篇将手写稿变成铅字的处女作是刊登在《咸宁报》上的“豆腐块”文章。尔后一发不可收,这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他们将我送往县委宣传部举办的通讯员学习班培训,并鼓励我给县广播站投稿。在“家家通广播”的时代,我的文章和名字经常在广播里听得到。
1974年,我所在单位参加武钢一米七工程(简称“〇七工程”)建设。单位准备在一两年内创办一份企业报,为了培养人才,把我借调到湖北省建设武钢一米七工程指挥部宣传处工作。我在那里整整工作了4年,主要工作是编辑出版《〇七工地通讯》,并采写稿件送到《湖北日报》和《长江日报》发表。由于离报社很近,我经常同报社编辑聊天。编辑见我什么体裁的稿件都写,劝告我说,你要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就应该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我深受启发,开始思考最能吸引我创作灵感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这种爱好往往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梦想。我觉得读书和写作是我最大的爱好,大有“一天不提笔,觉得无兴趣;两天不提笔,心里有些急;三天不提笔,浑身无力气”的感觉。但说到最能启发我创作灵感的内容,我觉得还是花鸟鱼虫等充满生活气息的部分。于是,左思右想之后,从1981年开始,我转为以科普创作为主,创作方向是鸟类、蔬菜、果品、粮食、禽畜和饮食文化等。从那之后,我开始专注科普创作,并发表了不少科普文章,出版了一些科普图书,《鸟国拾趣》在其中有一定代表性。
问:请您谈一谈《鸟国拾趣》的创作动机?
这本书的创作源自我对鸟类的热爱。我读初中的时候,就经常到树林里聆听鸟儿的鸣叫,观看鸟儿在空中飞翔,常常为鸟儿的歌声和姿容所动情,仿佛置身在百鸟争鸣、莺歌燕舞的天堂里。正在学习写作的我,提起笔来写了许多咏鸟诗。记得有一首《秋日忆燕》是这样写的:
呢喃飞逐聚屋梁,衔来香泥筑新房。
飞向东来舞向西,细尾轻翻形影香。
阅尽人间喜和愁,春来秋去传冷暖。
紫燕不知在何处?门前菊花忆燕忙。
与此同时,我见到许多人背着猎枪到深山老林猎获鸟兽,许多人用弹弓击落飞鸟,然后笑眯眯地拿到集市上高价出售,或者将其作为食材烹制食用。我感到十分痛心和反感,但又没有办法阻止他们,于是我萌生了写这本书的愿望,以唤醒人们对鸟类的保护意识,不要伤害无辜的鸟类。
二、创作素材的积累与取舍:甄选特色,琢玉成器
问:本书介绍了80多种鸟类的情况,在创作时您如何进行科普内容的取舍?
答:准确地说,这本书上下册一共收录了81篇关于鸟类方面的文章,而不是介绍了80多种鸟类。正如我在书里“前言”中所说:“鸟类是一个大王国。本书是一部鸟类知识小品集,重点介绍了一些鸟类的形态构造、生理功能、生活习性、繁殖特征、观赏价值、奇闻趣事以及对农林业带来的益处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功绩。还叙述了古今中外人们爱鸟、护鸟、赏鸟和对鸟类的讴歌等多方面的内容,使读者见其文如同见其鸟,见其插图和扫描二维码视频如同观其鸟。”
之所以选择这些鸟类,是因为它们有代表性,选择这些鸟类是为了叙述鸟类的鸣叫、觅食、求偶、筑巢、产卵、育雏、迁徙、飞翔、避敌等常态化规律和独有的特点。写科普文章应该有所取舍,不能面面俱到,重点是突出中心和表达题意,抓住鲜为人知的而人们又想知道的知识点进行描述和探讨。
如一般鸟类繁衍后代,是由雌鸟产卵后,或雌鸟或雄鸟,或雌雄鸟共同孵卵育雏,直到幼鸟能独立生活。而杜鹃却把卵产在比它小的云雀、画眉、苇莺等的鸟巢内,让这些鸟代孵和代育,我把它称为“巢寄生”者。再如众多的候鸟迁徙是就近不就远,选择直达的路线或线路短的方向到达目的地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捷径”。而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燕鸥迁徙时并不是直线飞行,而是东绕西拐,到达南极附近生活3个月以后,又不辞辛苦地返回故里,南北两极之间在途飞行长达7个多月,差不多相当于绕地球飞行了一圈。
还有鸳鸯、白鹇、孔雀、丹顶鹤、白鹤等都是讨喜的观赏鸟类,风姿绰约,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增添了美好的色彩和无穷乐趣;大山雀、燕鸻、灰椋鸟、啄木鸟、猫头鹰等,是消灭农林业害虫和害鼠的能手,对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及疾病的传播作出了贡献;鹦鹉、八哥、鹩哥能模仿人言和其他声音鸣叫,并且惟妙惟肖……这都是鸟类中的独特之处,值得大书特书。
问:博物类科普图书往往需要大量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积累,在此方面,您创作这本书时遇到过怎样的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答:图文并茂是现代出书之道。当我将书稿投寄给出版社的时候,就期盼编辑编一本有文字、有图片的书,这也是编辑提出来的要求。编辑还增加了要有视频的要求,问我能不能提供。
要取得独有的版权图片和视频是相当困难的。这时我想起了中国鸟类学会,便同中国鸟类学会秘书长张正旺联系,张教授说他已退休了,换了新的秘书长叫张雁云,并将我介绍给张雁云秘书长。经同张雁云秘书长沟通,他说你们江西科学院有一位鸟类摄影专家,你可同他联系。这位专家发来了几张样照和两个视频,我转交给了出版社编辑。还是出版社编辑考虑周到,叮嘱我编出书中所需图片目录发给这位专家。这位专家拍摄的图片确实精美,视频也符合要求,可惜都是鄱阳湖周边的一些鸟类,资料不全,整本书稿不能有的有图片、有的没有图片。于是,我再次找张雁云秘书长求助,张秘书长又嘱我同北京鸟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系,从而获得了所需的图片和视频,最终得以琢玉成器,玉汝于成。
三、双效提升的探索与努力:明确定位,多方推广
问:《鸟国拾趣》的目标读者是哪个群体?
答:习近平总书记在谈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阅读博物类科普图书,能够加深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和对自然物种知识的了解。就拿《鸟国拾趣》来说,倡导大家爱鸟就是倡导大家爱大自然,爱我们人类自己。
本书在创作之前,我给自己约定:以科普小品的形式,将知识性、文学性、故事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力求文字优美,叙述流畅,既深入浅出,又通俗易懂。因此,本书很适合青少年、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适合鸟类爱好者们阅读。
问:为实现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鸟国拾趣》出版后做过哪些宣传推广工作?
答:在《鸟国拾趣》的策划和创作阶段,我就对图书出版后的推广销售工作做了一些准备。因此,一拿到样书,我就开始做宣传推广工作。一是通过发电子邮件,同台湾野鸟学会联系,建议该学会购买发给会员;二是同一些联系上的省级新华书店发行部门联系,申请能征订一些;三是同我所在地的新华书店和林业局联系,并送去了样书;另外,在网上多做广告宣传。现在实体书店冷落,看书购书的人少,网上售书是重要渠道。
谈宜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已出版图书《蔬菜与养生》《中华美食故事汇》《鸟国拾趣》等。
来源 / 科普创作与编辑: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
排版:沈 丹
编辑:闫进芳
审定:李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