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佳作评介】植物科普创作中人文赋能的实践——《遗世独立:珍稀濒危植物手绘观察笔记》创作手记
最新动态
【佳作评介】植物科普创作中人文赋能的实践——《遗世独立:珍稀濒危植物手绘观察笔记》创作手记
2025-01-103

植物类科普图书是一类以植物知识为主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普及植物知识的图书,其内容可涵盖多个方面,如植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系统、生态功能、繁殖与传播、药用价值、食用与营养价值等。植物类科普图书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植物的基本知识,还可以引导读者认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既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又能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快节奏化,人们对自然环境和植物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加上缺乏接触自然的机会,缺少对植物重要性的认知,大众更倾向于关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而对自然环境和植物的价值认知相对较低,意兴索然,这一现状,给植物类科普图书的创作带来巨大挑战。在创作《遗世独立:珍稀濒危植物手绘观察笔记》(下文简称《遗世独立》)这一以珍稀濒危植物为科普对象的作品时,笔者更是感到困难重重。很多读者对植物,尤其是野生植物相当钝感,认为植物大同小异,除了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之外,对植物的其他属性缺乏感受能力,加上珍稀濒危植物距离大众更远,许多珍稀濒危植物甚至连名字都十分拗口,公众认知度就更低了。因此,在《遗世独立》的创作中,笔者尝试利用增强人文赋能的方式,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以获得更好的科普效果。





一、科普创作中的人文赋能




科普创作中的人文赋能是指将科学知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通过科学的方式传递人文关怀的理念和价值观,它强调科学知识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事实,还应该关注人类的情感、价值观和社会影响。

在植物科普图书创作中增加人文性,有助于提高科普传播效果,使植物科普图书更加生动有趣。首先,人文元素的加入可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促进读者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从而产生关注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其次,人文元素可以使植物科普图书更具艺术性和文化内涵,通过插图、摄影作品等的引入,提升图书的审美价值和阅读体验;最后,人文元素可以拓展作品宽度,通过植物科学与历史、音乐、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碰撞,充分体现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加对植物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二、《遗世独立》中人文赋能的体现方式




1.表现形式

植物意象是自然意象的重要分支,植物能够激发人的综合感受,也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利用植物的这一特点,可以在植物科普创作中探索增加艺术性的表现形式。

《遗世独立》的艺术性首先体现在插图上,全书没有使用一张照片,而是采用了近100幅体现植物形态特征的精细手绘插图来配合科普知识的介绍。照片是机器的“创作”,摄影技术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突飞猛进,而相比简单地按下快门,绘画过程中琢磨构图、线条和配色来得更慢;相比用电脑来完成照片的后期处理,一笔一画的描摹和勾勒显得更有温度。采用手绘笔记这一“科学+艺术”的形式,用最传统、最慢、最有温度的方式来观察植物、表现植物,更贴合与世无争的珍稀植物所应呈现出的文雅与安静,借助绘画的艺术性,传达了本书向生命和自然致敬的意图。

本书中的手绘艺术作品或细致优美或朴实有趣,均出自我国优秀的青年博物画画家出离之手,翻开书本,即刻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所有读者几乎都在第一时间为图片的高“颜值”所吸引,并为之赞叹。根据用途不同,书中手绘作品可分为两类:植物科学画和手绘笔记图。植物科学画是以植物为对象,以绘画为形式,真实反映植物种类、形态特征的特殊艺术形式,是科学与艺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在本书中,植物科学画作为每种植物的“定妆照”,还原了植物全生命周期中最美、最有代表性的一面,而手绘笔记图则凸显轻松随意,体现边观察边快速记录的效果,有助于读者迅速抓住某种植物的主要特征。此外,本书的艺术性也体现在装帧设计上。封面设计中避免了复杂花哨的元素,仅用大面积的浅灰底色展现珍稀濒危植物隐居深山的低调,其上,祖母绿色的烫金植物剪影光华闪烁,彰显这些山间精灵的超凡脱俗和遗世独立。此外,在文字排版、纸张选择、扉页和目录等方面的设计上,也秉持与全书主题协调一致的设计理念。

市面上许多优秀的植物类科普图书都具备较强的艺术性,如畅销科普书《DK植物大百科》便是将摄影艺术与植物知识相结合的典范,通过高清摄影技术,该书把植物细微之处的结构纤毫毕现地呈现给读者,视觉效果震撼,获得了广泛好评。

2.语言运用

科普读物语言的运用,要在具备准确性和逻辑性的同时,重视人文化的表达方式,若仅有知识的搬运和连缀,往往令读者感到枯燥乏味,有趣易懂或富有诗意的优美语言,有助于带领读者走进较为陌生的领域。如《写给孩子的古典文学植物图鉴》一书,便是以古诗词作为线索,让读者一边感受诗词韵律、节奏和语境,一边了解植物,是以人文性作为切入点开展植物科普的范例。

在创作中,笔者十分注意语言技巧的运用,以拉近植物与读者的距离,如可以广泛使用拟人手法:把兰科、木兰科等观赏性较高的植物种类比喻成美人,把孑遗植物比喻成见证了沧海桑田的老者,把普陀鹅耳枥、银缕梅等因为偶然事件奇迹般生存的植物种类,比作命运跌宕起伏的幸运儿……同时,可以适当增加科普语言的文学性。在每一种植物的“定妆照”——植物科学画边,笔者根据每种植物的特点或配了小诗一首,或摘取了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条语句,以增加文学性,如在介绍厚朴时,考虑到其外形特征、习性和药性都很温和,便写它“一脉幽香,温风不褪”;在介绍七子花时,考虑到它的花为白色,宿存的花萼深红这一罕见的观赏特点,写它“一双魔术手,红白两身裙”;在介绍玫瑰时,考虑到大众口中的“玫瑰”实为植物学中的月季,而真正的“玫瑰”之名属于另一种珍稀植物,写道:“爱情是盲目的,玫瑰的花名是错拿的”……这些技巧的运用,可以很好地拉近读者与植物间的距离,让读者产生想要了解的愿望。

3.叙事和批判性思维

融入讲故事的元素是将人文性融入科普书的另一种方式。使用叙事技巧来吸引读者,并使复杂的科学概念更具相关性,通过将个人轶事、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编织到写作中,创造一种更好的阅读体验。同时,人文学科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哲学反思,这在探索科学概念时也很有价值。科普书籍可以深入研究科学理论的哲学含义,如现实的本质、意识或人类知识的局限性等,这种跨学科的方法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科学思想。

在《遗世独立》创作中,笔者增加了自己亲身经历和观察过程的叙事,通过讲故事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在介绍虾脊兰时,笔者把这个体验提炼为“野花的态度”,先讲述在野外考察中发现虾脊兰的亲身经历,再描述对虾脊兰的观察,接着引出野外偶遇虾脊兰给人带来的综合感受,即“野花是有态度的。不同于想象中,野花百折不挠的态度,这株虾脊兰传递着的,是高傲尊贵,是可远观不可亵玩,和对自然的敬畏”。最后引导读者思考“生长在原生环境里的植物,才有自然本来的模样,野生植物的美和园林植物的美有所不同,自然中的植物本色需要悉心呵护,让读者意识到不要惊扰原生植物”。即使读者会忘记虾脊兰这个名字,但若能通过科普引发大众产生思考和认知,那么科普工作就便取得了成效。

越来越多的科普作品用讲故事的方式增加批判性思维,如在《森林之歌》中,作者便十分善于通过讲述自身研究的真实经历来带领读者发掘生命体背后所伴随的哲理,启发读者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

在植物科普图书的创作中,一方面要包含深度而专业性的植物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人文赋能的方式,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引导读者进行情感上的投射和共情,激发读者的责任感和参与感,体现科学知识背后的人文情怀,提升科普效果。

作者简介:

殷茜,科普作者、翻译,国家植物园科普馆高级实验师。

来源 / 我们如何书写科学: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

END

排版:沈 丹

编辑:林雪琪

审定:李红林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